不與環境對抗,而是共生:仿生建築
在非洲草原的乾燥高溫環境中,白蟻巢穴外觀或許不起眼,卻是自然界中極具智慧的結構設計。巢穴不需要任何電力或機械裝置,卻能保持全年恆溫,秘密就藏在牠們打造的複雜結構中。這套自然調節機制不僅讓白蟻得以生存,也啟發了人類對建築的重新想像。
永續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學習與自然和諧共處
Eastgate Centre憑藉自然通風系統,建立了仿生建築的標竿。資料來源:ARUP
我們對建築的想像,長久以來都是對抗自然的產物。密閉窗戶、強力空調、厚重隔熱,種種設計都是為了讓室內空間「不受環境干擾」。然而,這樣的設計不僅耗能、耗材,更切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。
仿生建築提出了另一種可能——不是抗拒環境,而是引導自然進入設計,與之共存。
辛巴威的東門中心(Eastgate Centre),正是一座實踐這種理念的建築。它的建築師 Mick Pearce 受到白蟻巢啟發,設計出一棟不需空調,卻能全年維持舒適溫度的商業大樓。這座建築利用自然通風、熱對流與溫差原理,達到排熱與降溫的效果,每年節省近九成冷房能源。
這座建築的存在提醒我們:真正的永續,不在於抵擋自然,而是善用自然。
從白蟻建築學到的事情:一種會呼吸的空間邏輯
Eastgate Centre的設計概念源自白蟻巢穴,透過通風道讓空氣循環,也穩定巢穴內的溫度。資料來源:never enough Architecture
白蟻巢穴的設計精密而富有彈性,牠們以一條條狹窄但連通的通風道,讓熱空氣上升排出,並在夜間引入涼爽空氣,維持內部氣流循環。這種氣候調節系統既有效,又不依賴任何電力。更重要的是,它展現出一種主動順應氣候、被動達成舒適的智慧。
利用自然通風系統引導冷空氣從下方進入,熱空氣從上方排出,創造穩定的自然對流。資料來源:never enough Architecture
東門中心將這種智慧轉化為現代建築語言。建築本體大量利用熱力學原理設計氣流通道,像是「煙囪效應」與「日夜溫差導氣」,建築不再只是容納人的空間,而是具備「呼吸」機能的結構。這是一種從自然出發的設計邏輯,也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是好的建築。
自然邏輯到生活日常
仿生建築讓我們看見,建築與環境最和諧的相處之道—不是對抗,而是順應。
五感十築延續這樣的理念,在設計規劃中導入「客製化地理環境調查分析」決定建築坐向與工法,並利用「CFD流體力學模擬」優化自然通風路徑,讓風成為空間的隱形設計師,打造舒愜意的居住環境。
我們不以對抗環境為設計目的,而是與自然協作,將大自然變化納入設計規劃中,打造真正與自然共生的理想空間,讓你與家人都能享受舒適的環境,也為地球生態創造更好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