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重塑都市生活的新藍圖-15分鐘城市

城市規劃自現代化進程以來,經歷多次演變,國外早期都市設計以「功能分區」為核心理念,將城市分為住宅區、商業區和工業區,目的是提升產能效率。然而,這種以功能為主的區域劃分,往往忽略人們的生活需求,甚至造成交通壅塞與資源浪費等問題。如今,隨著永續環保和人本生活意識提升,世界各地開始思考新的都市藍圖:如何讓城市更綠化更宜居? The 15-Minute City 「15分鐘城市」概念正是這場思維轉變的答案之一。


這個理念的核心在於縮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距離。透過規劃,讓每位市民能在步行或自行車15 分鐘範圍內,完成工作、購物、就醫等需求。不僅減少碳排放,也節省了時間,讓人們有更多機會與親朋好友與自己好好生活。

15分鐘(1刻鐘)城市的生活藍圖(資料來源:groupepec.paris


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自行車之都

若要體現「15 分鐘城市」的精神,就不得不提哥本哈根。這座北歐城市被譽為世界上最適合自行車的首都,更被英國雜誌《Monocle》兩度評選為最宜居城市。市政府每年投入數百萬歐元提升自行車設施,讓市民更有意願使用自行車。最有名設計為GreenWave計畫,藉由交通號誌輔助,讓自行車騎士們上下班尖峰時段也能通行無阻。


目前,哥本哈根市民每天騎腳踏車通勤的距離總計達 160 萬公里,相當於每天減少 9 萬公升的汽油消耗。不僅如此,自行車的普及還為城市帶來每年高達 23 億歐元(約759億台幣)的經濟價值,包括提升健康水準、減少醫療支出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。在這座城市,自行車早已不只是交通工具,更是環保與生活品質的代名詞。

Green Wave 系統讓自行車騎士們在通勤時間也能暢通(資料來源:swarco


從15分鐘城市到無車巴黎

巴黎是另一個正在嘗試轉型15 分鐘城市的地方。現任市長Anne Hidalgo大力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,積極建立數百公里的自行車道,縮減汽車道路,將舊有車道改造成步行區,為市民創造更多綠色空間。


這些政策目標讓巴黎市區的汽車數量減少25%,並提升空氣品質。最終期許可以達成car free Paris 無車巴黎,同步透過永續交通的全面落實,打造一個更加適合步行與騎行的城市,實現環境保護與生活品質的雙重提升。

現任巴黎市長期許最終成就 car free Paris 無車巴黎(資料來源:FB粉絲團 Anne Hidalgo

墨爾本20分鐘社區

澳洲墨爾本進一步驗證了「短距離生活」的可能性。依據在地研究發現20分鐘步行是一般民眾願意行走的最長時間,因此延伸出20-minute neighbourhoods 20分鐘社區概念作為2017-2050年都市規劃的信念之一,並選定三個社區作為示範點,強調生活機能的在地化,讓居民能在 20 分鐘步行範圍內完成日常需求。這樣的設計不僅減少了對汽車的依賴,汽車使用率下降了 10% 至 20%,步行與自行車使用率亦顯著提升。


市府在執行期間,一步步與在地商家組織交流、社區現場評估、共同描繪社區需求願景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居民與在地商家的聯繫更緊密,社區凝聚力也隨之提高。同時這些變化促進了社區經濟的繁榮,並減少了交通相關的碳排放,成為城市規劃與永續發展的模範。

20分鐘社區的特點(資料來源:Plan Melbourne


台灣的街區多數是以住商混合為主,這使得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具備一定的15分鐘城市雛形。然而,真正落實人本設計的15分鐘城市仍然需要更有系統的規劃與投入。五感十築從協助社區建立資源共享計畫著手,旗下宏國大道城坐落台北首都中心、鄰近中山南西商圈,享有豐富便利的生活圈,同時注重鄰近傳統老店市街文化,在基地四周種植88棵喬木大樹,整個社區隨處可見自然綠意,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宜居空間,展現台灣在永續城市發展上的先進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