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紙吸管比較環保?友善環境的真正省思

吸管議題,得追溯自2018年5月。一組海洋生物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瀕絕的海龜,鼻子裡卡著長達15公分的吸管,生物學家將吸管取出並治療後將海龜放回大海。影片裡海龜痛苦的模樣怵目驚心,引起世界一片譁然,海洋垃圾、反塑的問題也再度受到全球的重視。


2018年7月1日,西雅圖全面禁止使用塑膠吸管,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限用的城市;隔年,台灣也開始規定,內用餐飲不得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。於是,「環保吸管救海龜」成為口號,一時之間,紙吸管、甘蔗吸管、玻璃吸管、不鏽鋼吸管……等各式吸管,被業者及消費者做為替代之選。


但是,這些替代吸管真的環保嗎?



沒有絕對環保的吸管

紙吸管除了在製造成本比塑膠吸管高二至三倍外,在回收時因為已經沾染到飲料,受過汙染也是無法回收的;甘蔗吸管由甘蔗渣和生物塑料PLA(polylactic acid,聚乳酸)製成,因含有PLA,目前台灣的垃圾處理體制上無法回收,也無法在一般的垃圾車廚餘堆肥中進行處理(註1);玻璃吸管在製作上,若是原生玻璃,需要採用沙子、礦物等不可再生資源,會比塑膠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及熱能,而當拿取的沙子量越高,越會間接傷害到賴以為生的海洋生物,造成生態系統的失衡;不鏽鋼吸管在製程時,需排放大量的廢氣與熱能,產生的碳排量相當高,也因另需使用軟毛刷洗內壁,其所額外附加的清潔成本亦是另一種環境的負擔。


無論是什麼樣的產品,都無法保證絕對性的環保,為了友善環境所做的努力,有可能到頭來,只是另一種變相的環境傷害。回到問題的根源,或許我們該想的是,真的需要吸管嗎?


不鏽鋼吸管製成時,比塑膠吸管消耗更多的碳排放。

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

便利、快速的生活,讓人們不自覺間產生無意識的消費文化,不用塑膠吸管並不代表海洋垃圾就此消失,真正該改善的,是每一次消費的選擇與生態意識。


學習識別替代材質商品,不讓假環保成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包裝;檢視身邊的環保產品,是否有過多重複功能的環保杯、環保袋、環保餐具?留下常用的一組,重複使用到它的年限盡頭,將多餘的分送出去,減少他人再度重複消費;支持無包裝概念商店,盡量選擇少包裝、裸賣的商品,買多少用多少。


聖嚴法師曾說,「人類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」,學習理解並思考每一次消費行動,才能讓減塑行動有真正的意義。

註1:參考資料來源:美的好朋友,「甘蔗吸管可完全分解不殘留?購買前必知的6大關鍵完整解密」https://www.medpartner.club/eco-sugarcane-straws-pla-myth/

選擇裸裝商品,讓減塑行動更進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