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你的美妝保養品,對地球也夠保養嗎?

拿起身邊的保養品、化妝品,可看到為了強調產品可以抵抗惡劣環境的侵害,以及優勢的功能性,包裝文宣上都會寫著「抗空污、抗紫外線」等廣告台詞,然而,我們每天洗臉、保養、上妝所使用的產品,卻也可能同時在創造惡劣環境。


也許你會認為自己已經盡量在支持那些倡導環境永續、實驗透明、科學支持的品牌,但其實,除了外在的包裝,產品內含的成分也同樣需被重視。



越有抗性的美妝保養品,可能更會創造惡劣環境。

美麗包裝下的毒物

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數據,台灣藥妝零售業總營業2011年時為1,648億,2021年時已達1,980億,整體產業在十年間蓬勃發展。主要研究對環境、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與消費產品的非營利環境保護組織——美國環境工作組織(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,EWG),於2018年時曾發表一篇研究《你的化妝品裡有鐵氟龍嗎?(Is Teflon in Your Cosmetics?)》,內容提及200多項在Skin Deep®資料庫中的保養及清潔用品,含有會引起癌症及甲狀腺失調的聚四氟乙烯(PTFE)與全氟烷化合物(PFAS)等化合物。


聚四氟乙烯又稱鐵氟龍,在各種溫度、頻率範圍、嚴苛環境下都具有強悍的耐性,在製造鐵氟龍的過程,通常會需要加入全氟烷化合物作為助劑,而這種添加物會殘留於鐵氟龍製品中,增加危害健康的風險。全氟烷化合物防水、防油且具摩擦力,是一種十分穩定的化學物質,普遍被添加於食品包裝、電子產品、不沾鍋具、家具、化妝品等產品中,在生活中相當常見,卻也因其持久的特性,無法被自然分解,而成為環境中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。


除此之外,部分化妝品中也會加入全氟碳化物(Perfluorocarbons,PFCs),像是宣稱能將氧氣注入皮膚達到保養效果的保養品、強調長效持久的彩妝品、起泡型產品等。全氟碳化物是溫室氣體的一種,雖使用在皮膚上不會造成刺激,卻有可能因其成分揮發至空氣、地下水道中而產生溫室效應或造成環境中難以分解的污染。

台灣藥妝產業在十年間整體營業額發展蓬勃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統計處)

辨識有害元素 為地球永續援助

近幾年,許多美妝保養品牌致力發展永續使命,例如升級原來欲廢棄的材料、回收生產瓶罐再包裝利用、主打產品回收訂閱等策略。消費者除了可檢視這些企業外在的責任透明行動外,學會辨識潛藏在美妝保養品內的有害元素,也是美妝永續行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關鍵。除了上述的鐵氟龍以外,常見對環境有害的美妝成份還包括:


⦁ 已被禁止的塑膠柔珠

塑膠柔珠成分為聚乙烯(polyethylene)曾經紅極一時,被用於洗面乳、磨砂膏、沐浴乳等清潔劑中,主打深層清潔、去角質、清潔毛孔等功效。因這些柔珠體積小,被排放到污水處理廠時不易被過濾分解,當流向海洋或湖泊後,被海洋動物吃下體內,間接被人類食用,成為隱形的殺手。台灣已於2018年7 月1日起禁止販售含塑膠柔珠的產品,美國則更早於2015年12月立法通過《無柔珠水域法》。


⦁ 過度開發的棕櫚油

棕櫚油除了被用於泡麵、餅乾,部份美妝及保養品也會使用到。為了生產棕櫚油,須大量砍伐原始森林,改種棕櫚樹,不僅破壞動物棲地,也會影響碳平衡而加劇暖化效應。購買時,應選擇有永續來源認證的棕櫚油。


⦁ 傷害海洋生物的化學防曬劑

組成化學防曬劑的成份為二苯甲酮(benzophenone)、水楊酸鹽(salicylates)、肉桂酸鹽(cinnamates)等。人們若塗抹含有這些成分的防曬下水,則會損害成年珊瑚賴以維生的養分,甚至會引發幼年珊瑚DNA的變形機制,使之無法健全發育。守護海洋,就選擇友善海洋的防曬乳。


愛美保養的同時,也應盡心為地球保養,挑選美妝產品前,多花些時間瞭解、留意產品成分,讓每次的消費,都能實質而有意義。


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塑膠柔珠,是對環境有害的隱形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