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《五感十築 X GQ》50好水之道 - 水之源 Part Ⅰ

人類文明大多起自於流域,自然水源的探測與開發,自古至今都是一門重要的工作。從地表水、地下水、伏流水、泉水至隱性水,以不同形式存在世界各地的水,挑戰人類保存水資源的智慧與想像。

伏流水

剖開千層糕似的地表,貯存在岩層裡的地下水,並非是靜置不動的死水,地下水也間接受到地表氣候、或直接的地殼變動影響,自高壓處向低壓處緩慢流動。其中,在河床下方的透水層,距離地表數米至數十米之間的淺層帶,往往形成流動相對較快的「伏流水」,又名為重力水或是潛水,是眼睛所看不見的地底長河。


來到沒有水庫卻40年不缺水的宜蘭,其水源秘密正是藏在蘭陽平原地底的伏流水。水利專家表示,蘭陽平原下方含水層及不透水層組成的巨大地下水區,每年冬夏季風帶來的豐沛降雨,從沖積扇西側頂端補注,形成純淨的伏流水以及湧泉,成為宜蘭不缺水的關鍵。為此,羅東攔河堰具有地表水及伏流水的取水設計,可以最大限度收集來自雪山山脈的水源,而當河水滲入地下形成伏流水,經過砂礫石層的澄清與過濾之後,使得再次湧現的泉水完全不同於地表水,尤其是深溝淨水場內的五口淺水井,原水伴隨著一顆顆氣泡從地下湧出,這獨特的「珍珠泉」景象,使得水質滋味更為甘洌甜美,無怪乎宜蘭雪山伏流水可以成為礦泉水品牌爭相選用的水之源。



Armani Lee


地表水

大氣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為水滴,從高空落下成為億萬年前的一場雷陣雨,雨水狂喜降臨地表,從涓涓細水集合成狂歡的逕流,最後匯成洶湧的江河、平靜的湖泊、陰晴不定的海,長存地表的巨大水體,成為人們眼中讚嘆的風景,這便是所謂的「地表水」(Surface Water)。


地表水又名為陸地水,泛指地球表面之上的液態水,係降雨、融雪、泉水逕流匯集形成,最終蓄於河流、湖泊、濕地等水體,可廣泛應用於灌溉、民生、工業等領域,亦是各地取用做為自來水的主要原水,是當今人們最主要的飲用水。 為了延長地表水的陸上旅行,避免滲流、蒸發或流入海洋,世界各地自古以來即有不同的貯水設計。來到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,公元10世紀興建至今的偉大文明遺址「月亮水井」(Chand Baori),以3,500個階梯構成深達30米的倒金字塔階梯井,而這座令視覺陷入迷陣的美麗建築,主要功能是收集沙漠雨季降水,是全印度規模最大且古老的集水井。


身處汪洋的台灣,是一座多雨的熱帶島,由於高山地形不利集水,為了對抗「多雨卻缺水」的荒謬現實,日本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提出嘉南大圳計畫,其中被喻為「不可能任務」的烏山頭水庫,以長達三千多公尺的引水隧道穿鑿烏山嶺,匯合曾文溪流域與官田溪流域,把天然低窪谷地化為集水區的異想天開,使嘉南平原的看天田成為良田,接踵而至的稻米品種改良計畫,全面改寫了從農業到餐桌上的風貌。


地下水

不受地表挽留的雨水、雪水、河水,沿土壤或岩石間隙滲入暗土,貯於天然隱形水庫,便成了地下水。地下水以地下水位面(Water Table)為界,以上的土壤層為「非飽和層」,以下孔隙皆被水所充滿的岩層為「飽和層」,為大部分井水或是泉水的來源。


在土壤層的保護下,地下水不受氣候影響,是相對穩定的水源,但地下水飽和層是由漫長時間累積,才形成足以取用的水量,尤其更深層的化石水(Rock Stratum Water),為億萬年前與沉積岩一同封閉在地層內部,更是重力乘以時間的產物。由於地下水的天然補注緩慢,且一旦受到污染便不可逆,是可再生但有限的資源。


在荒漠與極度乾旱地區,地下水被視為上天恩賜的珍寶,不同於地表水,地下水慢速伏流於地底,由於地表下的溫差較小,使地下水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,當地下水與土壤岩層長時間且親密接觸,水質溶入大量礦物質,形成密度較高的「極硬水」(TDS總溶解固體含量多在180ppm以 上),使得地下水含有較高的鹽分或鈣鎂等離子。 然而,自無汙染的高山融雪與岩石滲透而成的純淨地下水,那水質中微量的礦物質成分,正是風味的來源。




隱性水

無論地表水或是地下水,存在地球上的天然水, 真正能被取用的部分微乎其微。從全球天然水總量統計資料顯示,海水占97.3%,而地表水與地下水僅各占0.02%、0.61%,而那失落的2%天然水, 究竟為何呢?


在地表水與地下水之外,天然水還以不同形式貯藏於地球,這意想不到的「隱性水」沉睡於永凍層土壤下、冰封於極地大陸的冰蓋、或是大氣中懸浮的水氣,在全球水資源匱乏的議題下,都成為具有開採潛力的水資源。


然而,低調存在於地球的隱性水,必須經由水循環才能利用,全球科學家正積極研議開採技術, 已知美國泉源公司(Source)推出「Hydropanels 製水太陽能板」,這個「憑空造水」的技術是利 用捕捉空氣中的水蒸氣成為飲用水,平均2片即可提供一戶家庭一天的用水量,新技術已於哥倫比亞的巴亞宏迪塔實驗,未來可望成為旱漠地區新興的生水之道。


泉水

自地下湧出的泉水,見於地表,卻是一種地下水,在地層岩石的天然濾淨下,富含微量元素與礦物質,獨具風味與甘洌口感,甚至部分自帶天然微氣泡。在英文中,泉水與春天同名為Spring,語境中充滿生命活力的泉水,是人們視若珍寶的療癒之水。


泉水是地下水自然湧出至地表的現象,最常見於山區丘陵地或沖積扇頂端,其成因主要是含水層受到破壞,使得地下水在岩層壓力下宣洩湧出。 天然泉按水流強弱可分為間歇泉、常流泉、滲水,其溫度超過當地年均溫攝氏5°C以上,又名為溫泉(Thermal Spring)或熱泉(Hot Spring),倘若泉水溶入豐富的二氧化碳,天生自帶微量氣泡感,給人沁涼的感受,則為冷泉。


在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激烈運動下,三萬年前火山噴發的熔岩餘溫,在地底形成礁溪溫泉,而石灰岩層與地下水作用又形成的蘇澳冷泉,使宜蘭成為台灣少數同時擁有冷熱泉的地方。 泉水是記憶岩層的水,溶入深層大地的微量元素,使得各地泉水具有不同風味,相較於自來水多了份清冽甘甜滋味,是泉水迷人的原因。然而,並非所有泉水都適合生飲,泥土中有大量的細菌、 真菌、寄生蟲,生飲泉水具有風險,還必須先煮沸殺菌才可飲用,其次是溫泉水,因大多含有硫磺或較高礦物與酸性物質,嚴重可腐蝕腸胃,只有少數通過檢測的弱鹼性溫泉水,才可成為外服內用皆宜的上善之水。





「以十築為名, 創造豐富五感 、 充滿樂趣的生活提案」

《五感十築 X GQ》50好水之道 發行人─ 林柏源、 林鈺芳、林柏賢


「五感十築」代表「安心、好氧、好水、健康、沉靜、自然、舒適、友善、美學、珍惜」等十項建築標準,希望建築不只是建築,更能投射人們對風格的渴望。為了讓這些主張能被更多人所瞭解並擴散出去,宏國建設與GQ合作創立《五感十築》刊物,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屬於宏國建設無二的世界觀,了解每一項標準背後的價值觀,讓「十築」不只是十項建築標準,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。與讀者首次見面的創刊篇章,選擇了從維繫生命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元素──「水」出發,沿著「水之味」、「水之源」、「水之養」、「水之旅」、「水之器」五條路徑探索「好水之道」。



本文轉載自GQ:《五感十築 X GQ》50好水之道 - 水之源 Part 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