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1% 的輕盈星球:大阪世博瑞士館的靈動之美

在我們習慣鋼筋混凝土與堅固外牆構成的城市建築之後,誰能想到,一座世博展館,竟然輕到只有傳統建築的 1% 重量?

在 2025 大阪世博會中,瑞士館以五顆漂浮般的泡泡透明球體,顛覆人們對建築的想像。
這座「史上最輕」的展館不只是視覺奇觀,建築總重量不到 400 公斤,創造出本屆世博最小碳足跡、最輕的永續典範展館。這種設計啟發我們重新理解建築:它不必是厚重的消耗,而是能與自然共生的輕盈載體。


少即是多:用空間吸引更多可能

瑞士館屋頂咖啡廳,通透的泡泡球體設計,可以一覽整個大阪世博會場。 (資料來源:Vitra株式会社

這座看似超現實的結構,實則來自建築師對「空間的流動性」與「材料的最小化」的極致實驗。
建築師 Manuel Herz 選用高性能輕質材料(ETFE),打造出建築外膜氣球體,讓瑞士館輕如泡泡,卻同時包容各種可能性的體驗。除了輕盈的特性,每一顆球體的材料還可以回收清洗再利用,在世博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,降低資源浪費。
這種「少即是多」的理念,不論是以最少的材料換取最通透的空間,讓參觀者感受到自由流動的呼吸感,或是將建築外膜回收再製,讓材料以嶄新的面貌循環利用,這不只是形式的創新,而是回歸自然本質的呼應:用簡約,換取更開放的可能。

與自然共舞的綠色脈動

展館結合自然與文化,在球體內外種植大量綠植。 (資料來源:Vitality Swiss

瑞士館不只輕盈,還是一座「會呼吸」的建築。
五顆泡泡狀球體彼此相連,光線穿透膜面,參觀者宛如行走在一個漂浮的綠色星球。瑞士館與景觀設計師攜手,採用「親生命設計」,讓自然成為結構的一部分,於建築外觀和周邊種植繡球花、紫薇與牽牛花等植物,讓建築被綠意包裹,隨季節呼吸。
這些植物不僅美化環境,也能吸收二氧化碳,協助場館達成碳中和;同時藉由光合作用與遮蔭效果,取代部分空調能源消耗,形成真正與自然共生的氣候調節系統。這種融合生態美學與科技的設計,讓建築在光影與花草之間展現流動的生命節奏。
當陽光灑落、微風穿梭,參觀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展覽內容,而是一種被自然擁抱的沉浸體驗。
這正是五感十築「十築自然」的精神具現:讓建築與自然同頻,讓生活在綠意之中恢復平衡,使每一次呼吸都成為與大地共生的回應。

十築自然 × 輕盈中的永續智慧

瑞士館的未來建築革命,讓建築變得輕盈,通透、與自然共生和無限可能。 (資料來源:Swiss Pavilion

從瑞士館的「泡泡星球」,我們看見建築的未來可能性:輕盈、彈性、循環、與自然共生。

比起展覽空間,瑞士館讓我們看到「與自然共生」不是口號,而是能被設計、被實踐的日常。瑞士館是一場對未來建築的邀請,也是對當代城市的一記提醒:建築,不必總是沉重剛硬,它也可以柔軟、通透、富有呼吸與感情。


五感十築倡導的「#十築自然」理念,在這裡有了最具體的詮釋:將綠意融入建築,讓每一次呼吸、每一段生活,都在質感與永續中更豐盛。


想了解更多五感十築如何透過「十築自然」實踐建築與自然共舞? 

歡迎閱讀「十築自然」的完整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