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
入口

 

以循環為題:一座為重生而設計的建築

在2025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中,德國館以「Wa! Germany」為主題,重新想像建築與資源的關係,描繪有關循環(circularity)的未來藍圖。建築不再是資源的終點,而能讓材料持續流動,進而實現零浪費;設計思維也不只是為了當下的使用,更是為了支持一個資源永續循環的未來。


這座由 LAVA Architects設計的展館,從結構到景觀,皆以「圓」為核心概念——不只是視覺上的形狀,更象徵一種思維:所有資源皆可回收再利用,所有設計都為下一次循環鋪路。


建築作為物質的暫存倉

大阪世博德國館從原料的處理與組裝到未來的拆解與重製,示範了材料完整的生命週期。(資料來源:IAVA

在這座展館中,建築不再是永遠不變的成品,而是一座暫存倉。主展館由七個圓柱形的木構單元組成,採用可逆工法建造,展館使用的木材、鋼材與竹子皆可在展期結束後完整拆卸、運輸並再次利用。


所有展品與牆體都刻意使用當地回收材料製作,不僅減少長途運輸產生的碳排放,也為每一塊材料設定了「下一段旅程」—在設計之初便思考退場與重生。這樣的設計概念提醒我們,建築不應只是消耗,更應該成為材料流動的中繼站,每一塊建材使用,都應為未來的循環保留彈性。


自然,即為建築的一部分

展覽館以草地、蓄水槽等設施建立完整的雨水循環系統。(資料來源: globaldesignnews

展館不僅考量材料的去向,更將自然納入設計。從草地、水渠、可透水鋪面到蓄水槽,整體景觀導入「藍綠基礎設施(Blue-Green Infrastructure)」觀念,建立完整且具調節力的雨水循環系統。


水流也成為展館中重要的一部分,透過開放式排水溝、碎石溝及生態窪地,模擬城市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的應對策略,這些設施的規劃參考過往降雨量與颱風的數據,能有效分擔排水系統的壓力,降低發生洪水的可能性。讓每一位遊客不只是看見建築,更是參與一場面對未來生活的想像。


建築不是消耗,而是一種責任循環

大阪世博德國館所使用的材料,皆能被完整拆卸並再次利用。(資料來源:IAVA

大阪世博中的德國館,不是一棟展覽用的臨時建築,而是一份對未來建築的想像。從可拆卸結構、可回歸自然的材料,到雨水循環系統,這座展館讓我們重新看見建築的本質,不是堆砌材料,而是要思考每一樣資源從哪裡來、如何被使用,最終又將去哪裡,讓整個生命週期都被設計進去。


這份對資源的尊重,也正是五感十築所堅持的「十築珍惜」。我們相信,每一段建築過程,都應該被設計成下一次循環的起點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創造被世代珍惜的未來空間。